8月20日,由河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联合承办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融合教育教学研讨会在图书馆会议服务中心召开。会议邀请了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教育部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李少远教授,南开大学副校长、教育部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方勇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院长丁希仑教授,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夏元清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负责人荣伟彬,北京工业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负责人于乃功教授,校副校长段国林教授出席会议。
段国林首先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表示,近年来国际竞争、产业升级,使机器人、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需求愈加旺盛,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器人工程专业是我校规划的重点建设、学科交叉的新工科专业,希望通过借智聚力,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融合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李少远做了题为《“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与实践》的报告,报告中介绍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发展情况,对比了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展,指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势头良好,具备厚实的人才基础、巨大的应用市场和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报告以上海交通大学IEEE试点班为例,介绍了人工智能方向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试点班根据学生专业背景的不同,将培养方向进一步划分为数据智能、机器智能和信息智能,在课程设置上强调“深基础,强交叉”,特别强调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努力构建“全过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打破校企人才培养的“边界”。
夏元清做了题为《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及教育》的报告。报告简要回顾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史,梳理了人工智能与自动化的关系,认为反馈控制智能是人工智能的最高形式。报告指出智能机器人控制一直以来就是自动控制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并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报告最后将人工智能与教育相结合,提出智慧教育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观点,探讨了类ChatGPT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认为智慧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全体系、全链条、全流程的培养体系革新;推动知识衍新,打造集感知、网络、计算、服务为一体的智慧教育平台;加快创新涌现,以教育大模型赋能教育教学改革。
丁希仑介绍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设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具体经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在大类培养、新工科背景下重构课程体系,实施小班化、项目化教学,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培养可“设计&开发智能机器人”的高端人才为目标,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的人才培养新亮点。在长期的科研和教学过程中,形成了空间机构学与机器人、航空宇航精密制造、智能制造与数控装备、微纳仿生制造,四个学科方向,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于乃功教授做了题为《研究型本科高校机器人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构建》的报告。他指出培养方案构建工作的目标是为国内高校自动化方向制定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方案提供参考,为此中国自动化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成立了应用型本科机器人工程专业工作组和研究型本科机器人工程专业工作组。工作组为了理清机器人工程专业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相对于传统自动化等老牌专业的新特点、新特色、新要求,对国内外典型的机器人工程相关专业的发展做了重点分析和对比,不仅对理论课程教学进行深入梳理,同时还关注不同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安排和能力培养思路,做到理论和实践并举,相互服务,相互印证。
研讨会上,专家们分享了各自的教学成果和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与会教师凝神细听、认真记录,并紧紧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融合领域的发展和动态与专家们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本科生院院长张小俊、信息安全与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董永峰、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平熙、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戴士杰教授、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赵丽滨、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曹国忠、智能康复装置与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郭士杰、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副院长陈海永及相关系部中心主任和专业教师参加了研讨会。
文字:孙昊
图片:齐玲 李妍
单位审核:陈海永
审核:张小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