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文件 - 学校指导性文件

学校指导性文件

河北工业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

(河北工大〔2017〕59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和要求,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发展,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引领型人才社会需求,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冀政办发〔2015〕31号)和《河北工业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校党字〔2016〕47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我校“工学并举”的办学特色,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构建多元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升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问题导向、协同推进的原则。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把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把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为学生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完善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造富有“工学并举”办学特色的校院两级众创空间,构建创新创业良好育人环境,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使创新创业教育惠及全体学生,涌现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典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二、任务和措施

(一)把握学校人才培养思路,构建多元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牢固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统领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学分制改革,将创新创业学分纳入学校总体培养方案;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评价体系。明确“通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育人理念两条主线,实现深度融合;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全方位、全历程的多元人才培养体系。

(二)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激发学生潜能与创造力

1.调整课程体系设置,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基础上,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创新创业拓展类课程。

2.开展示范课程建设,推进课程资源共享

建设一批示范课程,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组织示范课程观摩推广,编写特色教材。将“互联网+” 教育引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学生通过在线选修、学习、考核,获得学分。加强与京津冀区域高校合作,开展校际课程共享服务,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度。

3.推动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

实现教学过程由“以讲授为主”到“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转变,倡导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实施多节点、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引导学生“由注重学习成绩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转变。

(三)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1.组建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健全考核培训机制

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聘请校内外专家担任创新创业课专兼职指导教师,形成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定期选派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

2.增强教师创新创业意识,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制定完善相关激励政策,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支持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四)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

1.注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增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和质量。根据学科类别,设置形式多样地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

2.积极组织创新创业竞赛,组建创客联盟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完善学院各专业的学科竞赛。组建创客联盟,建立创客联盟的沟通机制,协助创业团队解决视野狭窄、技术低端、资金短缺等大学生创业瓶颈问题。

3.依托校内学科优势,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依托校内学科优势,开放实验实训中心、专业实验室等实验教学平台,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服务;加强校院两级众创空间建设,构建我校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发挥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和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和省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学坊”国家级众创空间的优势,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4.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助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拓展校外创新创业实践育人资源,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建设,通过师资共享、智库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实训与孵化等方式,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校外创新创业机构合作,为学生企业提供创业培训、风险评估、工商注册等方面的服务帮助。

(五)加大创新创业宣传力度,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1.加大创新创业宣传力度,建立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

大力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各项政策、创新创业典型,营造具有我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大力支持现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的发展建设;结合学生兴趣和社会需求,组建一批新的创新创业类社团组织。

2.举办创新创业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邀请优秀创业校友和企业家校友,定期组织创业论坛、沙龙、讲座、访谈、路演等活动,通过解读创新创业形势、分享创新创业经历等形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

(六)加强创新创业组织领导,为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保障

1.健全体制机制,形成部门协同联动

实施创新创业“一把手”工程,实行学校、学院两级管理。成立学校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创新创业专门工作机构,建立各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协同机制。

2.加大人员和经费投入,为创新创业提供保障

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加大创新创业工作经费投入力度。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资金,提供充足的创新创业实践场地,为学校创新创业工作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