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文件 - 学校指导性文件

学校指导性文件

河北工业大学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河北工大〔2021〕16号)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课程教育为主要依托,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总体目标

2.结合我校学科专业特点,构建多元化劳动教育体系。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和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专业工作的劳动实践能力、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在劳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基本原则

3.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坚持学生为本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实际出发,把劳动教育与学生专业和兴趣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才能品行的协调发展。

5.坚持理实结合自我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强化实践体验,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体验劳动感受,掌握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四、工作措施

(一)优化第一课堂劳动教育体系

6.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设置不少于2学时理论或实践教学,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7.将劳动教育纳入通识课程。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设置不少于2学时理论或实践教学,开展就业择业观教育;在《创业基础》中设置不少于2学时理论或实践教学,开展创业观教育。教育学生认识自我,引导学生理性面对就业和创新创业中的各种挑战,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设置1学分(16学时)劳动教育类课程纳入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引进劳动教育线上一流课程纳入通识选修课程体系,丰富劳动教育课程资源,逐步实现在校学生全员覆盖。(责任单位:招生就业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本科生院)

8.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结合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业发展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乐于奉献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科学精神。发挥劳动教育真实场景、情境建构和知识迁移等对专业教学的辅助作用,促进学生知识运用、整合、联结等高阶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各专业明确依托专业课程,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责任单位:本科生院,各学院)

9.发挥实习实践劳动育人功能。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驱动,进一步整合校内资源,积极拓展校外渠道,围绕专业特色,结合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活动,每学年安排一定学时的生产劳动实践,组织学生在实训、实习教学活动中开展劳动实践,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各类实践教育基地的劳动育人功能,彰显“工学并举”办学特色,增强学生对劳动精神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工科专业以《工程训练》,非工科专业以《工程认知训练》课程为主体设置不少于10学时劳动教育实践。(责任单位:本科生院,实验实训中心,各学院)

10.强化新生入学劳动教育。在新生“入学教育”实践活动中,结合军事训练、校史校情教育等,强化劳动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勤慎公忠”校训精神,革命先烈校友艰苦奋斗,薪火相传,励志践行。(责任单位:党委本科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各学院)

(二)创新第二课堂劳动教育形式

11.设置劳动教育必修学分。在人才培养方案第二课堂模块中设置劳动教育1学分(16学时)必修学分。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劳动教育活动和实践完成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方案劳动教育任务,每个学期末按照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统一组织第二课堂学时和学分认定工作。劳动教育活动和实践成绩统一计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客观记录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活动情况,实现劳动教育管理、科学评价的信息化。(责任单位:校团委,各学院)

12.深化“创新创业+劳动教育”实践。依托“工学坊”众创空间、二级学院“一院一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科技园、校内各级科研平台,以创新创业类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技创新及创业实践、企业科技服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活动为抓手,引导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育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单位: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校团委,各学院)

13.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深度挖掘暑期“三下乡”劳动实践内涵,选择部分定点设立“田间课堂”,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强化学生劳动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以校院两级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为主体,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利用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国际劳动节等时间节点组织志愿劳动活动,推进劳动教育制度化、常态化。(责任单位:校团委,党委本科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各学院)

(三)加强劳动教育宣传活动

14.开展劳动宣传教育。通过各类宣传平台,在全校开展劳动教育学习宣传活动。各院系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座谈会、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结合时代主题和生动案例提升学习效果,教育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把握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形成良好劳动品质,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乐于劳动的良好习惯。(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各学院)

15.开展劳动主题教育。开展“五一”国际劳动节主题教育,结合“五四”活动统筹开展,使学生充分了解节日由来和含义,以亲身劳动度过有意义的劳动节。在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世界卫生日、世界环境日、农民丰收节、国际志愿者日等重点时间节点,开展符合青年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活动。广泛组织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专题报告、阅读活动、征文比赛等活动。(责任单位:校团委,各学院)

16.开展劳动榜样教育。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开展校园活动,分享成长经历、交流劳动感悟、展示技能技艺,以真实人物、鲜活事迹示范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以“劳动之星”评选等为抓手,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选树一批优秀典型,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表扬,并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之一。(责任单位:校团委,本科生院,党委本科生工作部,各学院)

(四)组织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17.开展日常生活劳动。以“服务育人”为载体加强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结合校园生活,组织学生开展绿化养护、校园卫生、教室清洁、实验室维护、文明寝室建设等劳动锻炼,培养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朋辈导师、助研助教、勤工助学等活动,提高劳动自立自强能力,助推校园文明建设。(责任单位:后勤服务中心,学生服务中心,党委本科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18.组织社会劳动实践。灵活设立学年劳动周,合理安排社会劳动实践。各学院结合专业能力素质要求、职业发展需求和教学计划安排,分层分类,有序组织学生在每学年的劳动周里集中开展劳动实践。各院系可根据实际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同时,鼓励探索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向城乡社区(村)报到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参加生产劳动,使其在活动中接受国情教育,懂得实干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责任单位:校团委,各学院)

19.组织服务性劳动实践。以校院两级团学组织为主体,开设菜单式志愿劳动项目,加强学生公益性劳动意识。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抓好西部计划,引导学生扎根基层建功立业,投身乡村振兴,培养学生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志愿服务社团与周边社区长期结对,就近就便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组织支持学生在重大疫情、灾害中组建青年志愿服务队、青年突击队,在抗疫救灾中主动作为。(责任单位:校团委,各学院)

五、保障机制

(一)建立劳动教育领导体制

20.学校设立劳动教育工作委员会,负责劳动教育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师资培训、过程管理、总结评价等。

(二)健全经费投入机制

21.设置专项经费。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

(三)加强安全保障机制

22.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消除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制订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四)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23.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成绩纳入学生评奖评优、推优入党等指标体系中。

(五)完善教师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24.以教学质量评价为指挥棒,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学督导体系,在学生评教、督导评教、管理人员评教中适当增设课程劳动教育评价指标,引导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各学院开展劳动教育,避免劳动教育虚化、弱化、软化和形式化的问题。

(六)完善教学单位目标绩效考核机制

25.将劳动教育工作纳入教学单位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各教学单位将劳动教育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工作细则,落实工作方案,推动工作实施;各教学单位可设立劳动成果展示周,集中展示学生优秀成果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