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大〔2021〕292号 )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1〕35号)和《河北省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方案》(冀教高〔2021〕36号)文件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创新创业活力,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工学并举”办学特色,贯彻“三全育人引领,一二课堂协同,创新创业贯穿始终”育人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二)总体目标
2.围绕我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强化“勤慎公忠”素养和能力培养主线,彰显新时代“工学并举”特色,构建全校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良好育人环境。到2023年,健全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及协同育人机制,完善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等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富有“工学并举”办学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深入推进学校“双一流”和各项事业建设发展;到2025年,一流创新创业课程覆盖面广,使创新创业教育惠及全体学生,培养造就一大批勇于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高素质人才,涌现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典型,为新时代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服务。
二、工作措施
(一)优化人才培养设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3.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教学单位、管理机构、直属机构勠力同心,进一步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牵头部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校团委、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4.坚持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大力推动多方协同育人,通过开展联合招生和联合培养等形式,健全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牵头部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中心、技术转移中心)
(二)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5.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倡导基于专业的创新和基于创新的创业,通过充分发挥各学科、各专业特色优势,科学设计教学方案,打造创新思维与创业模式、创课十讲:下一只独角兽的摇篮课等一批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牵头部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各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6.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各类创新创业课程的思政元素、红色基因,结合实践过程有机融入课程,打造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伦理学等一批思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牵头部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各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7.将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鼓励教师把科研精神融入教育理念,将科研活动融入教学过程,以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打造“科创融合”特色课程。(牵头部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科学技术研究院、实验实训中心、各学院)
8.推动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实现教学过程由“以讲授为主”到“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转变,倡导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实施多节点、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引导学生“由注重学习成绩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转变。(牵头部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各学院)
9.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形式。联合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引导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培育创新意识、创业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依托国家级“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等校外实践基地、国家级“工学坊”众创空间、二级学院“一院一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科技园、校内各级科研平台,以创新创业类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技创新及创业实践、科技成果孵化、“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匠心训练等活动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牵头部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校团委、实验实训中心、各学院)
(三)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10.组建创新创业师资团队。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聘请校内外专家担任创新创业课专兼职指导教师,形成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牵头部门:教师发展中心、本科生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11.健全考核培训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强化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培训,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每年评选一批校级创新创业教学名师和团队。构建师资培训课程体系,每年开展2-3期创新创业能力培训,提升师资认知水平。(牵头部门:教师发展中心、本科生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12.完善激励政策。实施高校双创校外导师专项人才计划,探索实施驻校企业家制度,吸引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和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授课或指导教师。(牵头部门:教师发展中心、本科生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四)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
13.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持续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法律、工商、税务、管理咨询、项目孵化、资源对接等全方位支持和服务。完善“工学坊”众创空间、“创E空间”等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功能,鼓励各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建设一批校外大学生双创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完善国家、省、高校三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牵头部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中心、校团委、各学院)
14.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制定系统的培训体系,面向优秀创业项目和创业种子,开展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培训。打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训练营”、“TRIZ创新方法训练营”、“知识产权训练营”等创新创业培训活动品牌。加强面向大学生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培训,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升。(牵头部门:校团委、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各学院)
15.强化大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作用。完善创新创业类大赛可持续发展机制和管理机制,引导大学生以大赛为抓手开展高水平、高质量创新创业实践。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积极承办大赛,压实主办职责,落实配套支持政策和条件保障,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便利。(牵头部门:校团委)
(五)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16.完善服务流程,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指导。推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发展,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开放一定比例的免费孵化空间,甚至为高校毕业生创业给予租金补贴和工商代办、会计代理等免费服务。(牵头部门: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17.健全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便利化服务水平。完善实验室以及科研仪器、设施等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强化技术创新,为大学生提供低价、优质的专业服务,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牵头部门:科学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各学院)
18.继续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统筹高等教育发展资金,适当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先支持成效评价优秀的项目。搭建各类平台,促进资本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每年扶持一批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牵头部门:校团委、国家大学生科技园管理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19.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组,拓宽成果转化渠道,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完善相关成果与行业产业对接长效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供给端与需求端精准对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在有关行业企业落地发展和推广应用,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做好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知识产权确权、保护等工作,强化激励导向,加快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落实成果转化奖励和收益分配办法。(牵头部门:技术转移中心、图书馆、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20.加强创新创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云平台,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创新创业帮扶和产业激励政策发布与解读、团队跟踪与服务、项目指导与对接、行业和市场动向推送等工作。(牵头部门:技术转移中心、信息安全与技术服务中心、党委宣传部)
(六)加大创新创业宣传力度,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21.及时总结创新创业教育好经验好做法,选树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要性、重要性,培育创客文化,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环境,形成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每年从本科生、研究生中遴选10个创新创业典型案例,以海报粘贴、线上宣讲等方式宣传创新创业事迹。(牵头部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党委宣传部、校团委)
22.举办创新创业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邀请优秀创业校友和企业家校友,定期组织创业论坛、沙龙、讲座、访谈、路演等活动,通过解读创新创业形势、分享创新创业经历等形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牵头部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校团委、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七)保障机制
23.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把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深入了解情况,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积极研究制定和落实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4.加强部门协同。校内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协同,形成合力,认真研究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及时解决工作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学校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协调指导,督促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强经验交流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