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改前沿

教改前沿

基于“一体两翼 双线培养”的“双线-四阶段”思政人才创新培养案例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教学示范案例

1.案例学校情况

河北工业大学前身是创办于1903年的北洋工艺学堂。1929年改称河北省立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河北工业大学,1996年跻身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4年由河北省、天津市和教育部共建;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始终秉承“兴工报国”办学传统和“勤慎公忠”校训精神,形成了“工学并举”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了30余万名优秀毕业生。近年来,河北工业大学坚持立校与报国、办学与兴工相结合,与京津冀多地红色文化场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将思政课堂搬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第一线,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入选2020年度“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校积极探索思政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实现新突破,形成新经验,引领思想政治工作持续迈出新步伐。

2.案例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2.1 案例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推动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要切实遵循“大思政课”运行逻辑和建设规律,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功能,全面完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思政人才培养是关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工作,为引领现代化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大思政课”背景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色与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优势,建好“大思政”、用好“大课堂”、搭好“大平台”、完善“大师资”,以课程建设高标准、教学效果高质量、人才培养高素质、专业建设高水平为思政人才创新培养,构建“一体两翼、双线培养”的“双线-四阶段”思政人才培养模式,为专业人才创新培养提供范例遵循,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本案例立足思政人才培养,依托“大思政课”建设,依照“蹲苗——育才——拔节——孕穗”学生成长四阶段,构建“双套教资、双培计划、双向目标协同联动的“一体两翼、双线培养”模式,特别配套思政创新拔尖学生培育计划,旨在以思政专业人才培养辐射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破解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两张皮”,精准把握对标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确保育人目标与才能培养紧密相连,精准实现培育人才与塑造人格的和谐统一。

“蹲苗”阶段主要针对新生,目标为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基本认识和理解,激发兴趣和热情;“育才”阶段是在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后,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知识体系,通过开设专业课程、组织学术研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培养理论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拔节”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设计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如模拟教学、课题研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提升综合素质;“孕穗”阶段则是学生即将毕业,进入社会工作之前的准备阶段,需要明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双套教资”指既有一支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又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两支队伍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双培计划”则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设计了两套培养方案。其中一套是针对有志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生,重点培养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另一套则是针对其他专业学生,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双向目标协同联动”则是指教育目标既有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也有对专业学科学习的提升。为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和效果,特别配套思政创新拔尖学生培育计划,旨在选拔和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优秀学生,通过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思政人才培养中来。

2.2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是解决部分重专业知识、轻政治素养的教育教学不平衡问题。通过构建 “双线-四阶段”人才培养新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润物无声地寓价值观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二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外、有意向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学缺乏专门渠道进行思政专业学习的问题。将“双线-四阶段”培养模式与“思政创新拔尖学生培育计划”相结合,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空间。

三是解决思政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系统性不强、规范性不足、集成度不高的问题。通过加强对课程质量的监控与督导,切实培养好后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

总之,本案例旨在破解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两张皮”的现象,即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相互脱节,不能很好地融合和统一,即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未能有效结合与整合。只有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培养出既有坚定理想信念,又有扎实专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案例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3.1 构建“双线-四阶段”思政人才教学管理体系

“双线”指学业成才和政治成长两条成长线,“四阶段”指“蹲苗(大一)—育才(大二)—拔节(大三)—孕穗(大四)”四个成长阶段。一是以管理制度体系、组织实施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建设为牵引,构建育人主体全员参与、育人阶段全过程渗透、育人资源全方位供给的思政人才培养机制;二是以思政人才培养需要为导向,建设资源高度整合、内容丰富、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三是建立多源数据融合、多维度集合的数据管理平台,统筹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督机制等,以“双线-四阶段”思政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完整闭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思政人才培养体系。

image.png

图1  “双线-四阶段”体系

3.2 建设“思政创新拔尖学生培育计划”课程质量管理机制

推行“思政创新拔尖学生培育计划”,提升课程针对性面向全校选拔有志于深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在原专业教育基础上,一是聚焦提升课程针对性与质量,细化思政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质量标准、设计思政创新拔尖学生专门课程教学大纲、加强过程管理与监控、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反馈与动态调整机制等;二是将“思政创新拔尖学生培育计划”课程全面纳入教学督导体系,针对思政创新拔尖学生培育计划中所包含导师指导、基础理论教学、学术研究、科研项目、实习实训、学术沙龙、论文写作等多环节教学形式多样、地点分散等特点,研究建立课程质量监控和运行管理机制,保障课程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出实效。

image.png

图2  “思政创新拔尖学生培育计划”机制

3.3 打造多要素协同的人才培养平台

建设“大思政”课程群,创新主渠道教学,依托“大思政”实践课程开展社会调研、理论宣讲、学术交流等多样化、规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用好社会“大课堂”,建好用好红色地标、纪念馆、中小学等多类型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开放共享,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校外单位之间的协同联动育人;搭好“大平台”,整合多方育人资源,如智慧思政平台、中青网“大思政课”云平台、思政大讲堂等平台强化网络育人实效;完善“大师资”,建强专职教师、青年人才、专业教师的学业导师队伍,建优优秀教工党员、校机关、合作共建单位的部门领导(党员)、优秀校友等为代表的政治导师队伍,发挥多个育人要素多元、灵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优势,将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与思想政教教育有机融合,将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素质培养与思想价值引领相统一,使“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真正落地见效。

image.png

图3  多要素协同的人才培养平台

4.案例的创新点

一是机制创新。聚焦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学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构建协同联动的“一体两翼、双线培养”机制。

1. 一体化培养: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确保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上同步提升。

2. 两翼并重:一方面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得到均衡发展。

3. 双线培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线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线下通过面对面的讨论和实践活动,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

二是思路创新。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分“蹲苗—育才—拔节—孕穗”四阶段,将学术培养、政治培养于各阶段中贯通,落实人才培养全过程。

1. 蹲苗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和基础理论素养,通过启蒙教育和基础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 育才阶段:在学生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后,通过专业课程和学术研讨,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理解。

3. 拔节阶段:通过实践教学和课题研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孕穗阶段: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社会工作,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是方法创新。建立适合高等工科院校 “大思政”“大课堂”“大平台”以及“大师资”的多要素协同育人平台,并以实证调研完善思政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

1. 大思政: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覆盖,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到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2. 大课堂: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开放、互动、共享的教学环境。

3. 大平台:构建校内外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平台。

4. 大师资: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5.改革成效及案例的推广应用效果

5.1 改革成效

一是教学水平提升:通过机制和思路的创新,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得到了均衡发展。

二是教育质量提高:学校的教学改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的学生既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又有扎实的专业能力,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通过机制创新、思路创新和方法创新,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了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为教育强国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5.2 推广应用效果

一是创新了教学模式:通过“一体两翼、双线培养”机制,实现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这种模式可以为其他院校提供借鉴,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

二是提出了分阶段培养策略: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将人才培养细化为“蹲苗—育才—拔节—孕穗”四个阶段,这种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培养策略,有助于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获得适宜的教育和引导,可以作为其他院校改革本科教育教学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参考模式。

三是搭建了多要素协同育人平台:建立的“大思政”“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等多要素协同育人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学习环境,这种平台的构建经验对于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为其他院校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教学环境改善等方面提供借鉴。

四是探索了实证调研与评价体系:基于实证调研的评价体系,可以推广到其他院校,帮助其建立更为科学、客观的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控机制。

五是强化了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在师资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院校提供参考。

六是深化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思政人才创新培养紧密对接社会需求,培养出既有坚定理想信念又有扎实专业能力的人才,这种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模式,对于其他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综上所述,本案例所取得成效不仅提升了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具有广泛的示范引领和推广应用价值,可以为其他院校提供一定经验和启示。

单位审核:秦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