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案例学校情况
河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3年的北洋工艺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培养工业人才的高等学校之一。学校1996年跻身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2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兴工报国”办学传统和“勤慎公忠”校训精神,形成了“工学并举”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了30余万名优秀毕业生。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四个服务”时代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建设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大学,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2.案例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基于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第四次、第五次学科评估均为B+),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建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
随着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改造,根据《河北省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规划》、《天津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实施方案》和京津冀地区绿色发展需要,为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满足京津冀等地区化工、生物、制药等产业需求,学院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工程教育认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为支撑,依托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化工节能过程集成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绿色化工与高效节能河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进行建设。对接行业需求“工学并举”即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工程教育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构建产出导向“四位一体”即创建课程实验、实习实践、学科竞赛、科学研究的创新平台体系;突破学科壁垒“化工+X“即以化工为核心,将生物、制药、高分子等多学科有机融合,在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工学并举、四位一体、化工+X”多学科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应用化学、海洋技术7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安全工程专业获批河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等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个专业完成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入校考察。化工过程节能减排与资源利用教师团队获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3个教师团队获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教学团队获河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2门课程获批国家一流课程、6门课程获批河北省/天津市一流课程,2门课程获得河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相关成果荣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第六届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普遍提高,近5年获得各类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励1265余项,连续11年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10次获一等奖。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已成为京津冀化工行业优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果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被同行高校尤其是京津冀高校的广泛采用和借鉴,推进了区域化工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对接行业需求,解决培养方案顶层设计缺乏行业有效指导和深度参与及与国家/区域急需化工类人才对接不严的问题。追根溯源,统揽全局,更新顶层设计,完善制定培养方案,构建“化工+X”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克服现有课程知识体系固化、与科技发展契合度不高,科技前沿发展与教学未能形成良好互动,科研平台未能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作用等问题。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采用最新科技发展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科研平台延伸为教学前沿阵地,营造创新教育氛围,促进创新能力提升。
(3)解决教师、学生工程能力不足和培养途径不畅的问题。整合校企资源,强化校企融合,创立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选聘企业导师,推进青年教师进企业,使得校企之间形成教育合力。强力传承“工学并举”的工大精神,创建“四位一体”的实习实践创新平台体系,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3.案例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对接行业人才需求,布局“化工+X”多学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为强化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学院积极投身京津冀区域化工及相关行业建设,并始终贯彻工程教育思想。为加快传统化工类人才培养的改造升级,积极开展新形势下的化工人才需求调研,掌握产业发展最新的人才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核心,将生物、制药、高分子等多学科有机融合,逐渐推进多元化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化工+X”多学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组织成立了校企融合专家委员会,协商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共同修订教学大纲,保证新工科背景下教育的融合创新和工程化。学院各专业与相关企业每年进行不少于两次的协调会,协同优化培养方案,做到持续改进,优化“化工+X”多学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2)整合校企优势资源,创立教师和学生全方位工程素养协同培养机制
将教育教学与工程实践深入融合,健全工程素养协同提升机制。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对全体师生进行工程能力培训,引入行业发展和企业实践课程,选派教师到企业和设计院所进行生产、设计和工程培训等,解决教师、学生工程能力不足和培养途径不畅的问题。实施校企联合毕设、带薪实习等,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助力OBE导向的教育教学。
(3)推进教育资源更新与共享,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面对产业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学院积极将学科前沿、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融入教学内容,将科技前沿与教学完美融合。将科技创新思想与最新成果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推广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等。创新思政教育,成立“润物无声、立德树‘化工人’课程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着力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创新拔尖人才。
(4)传承“工学并举”精神,创建“四位一体”实践创新平台
传承“工学并举”精神,“学”即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学校高等教育系统,“工”即为以工业经济为核心的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系统。“工学并举”以化工节能过程集成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绿色化工与高效节能河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支撑,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践行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工程教育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指令和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学院从产业需求出发,基于“课程实验、实习实践、学科竞赛、科学研究”等方面创建“四位一体”实习实践创新平台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做到“工程引领”,开设综合型和研究型实验,按照完整的项目需求开展大实验设计,实现从原料到产品的跨越,突出应用,体现工程化能力;并在各个环节中融入SHE(安全、健康、环保)理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能力;新引进3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基地,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培养培训师资、合作开展研究等,合作过程中师生与企业成功挖掘出34个典型教学案例,丰富了教学内容,创新了多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立足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上的重大改革实践,全面梳理学校解决教学问题的路径举措,总结凝练形成案例解决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问题的主要方法。
4.案例的创新点
(1)对接行业需求,创新构建“化工+X”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发挥河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领先优势,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充分调研京津冀产业需求,并充当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间的桥梁,做到人才培养依托产业需求,学校资源惠及行业企业;通过校企协同确定培养方案、在科研合作中挖掘教学案例;突破学科壁垒,以化工为核心,将生物、制药、高分子等多学科结合,实现多学科融合和衔接,建立“化工+X”专业平台架构,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校企协同特色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化工为基础的7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遵循OBE理念,持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新形态
通过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课程系统性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结构,将最新科技发展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从基础理论和专业视野层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依托教学示范中心、虚仿中心和学科实验室开展研究和拓展实验,培育创新精神;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推行“行业专家进课堂”和“教师学生进现场”,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2门课程获批国家一流课程、6门课程获得获批省级河北省/天津市一流课程,2门课程获得河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
(3)工学并举,科教协同,创建“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形成以实践教学为依托、大创项目及学科竞赛为补充、校企联合实训基地为平台,科研项目为抓手、工程化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多维融合教学模式。构建了基础层、综合层、应用层、创新层四个实践层次,基础层强调个人能力培养,综合层强调技术知识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应用层强调过程与系统的构建能力,创新层强调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通过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性实验、工程应用、开放创新实践等进阶式训练,助推学生的工程能力,特别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达成。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普遍提高,近5年获得各类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励1265余项,连续11年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10次获一等奖。
5.改革成效及案例的推广应用效果
(1)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学院基于京津冀化工行业需求,以OBE理念为导向,以化工为基础设置了8个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等7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专业获批河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等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个专业完成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入校考察,国家一流专业数量居学校首位,在京津冀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也具有明显优势。相关专业建设成果荣获第七届河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八届河北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第六届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专业建设成果在京津冀兄弟院校进行了交流推广,通过实践证实了该成果符合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学改革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引领示范作用。
(2)校企融合持续深化,实践体系逐步完善
深入开展校企融合、引导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形成了协同培养工程素养、协同实现教学过程、协同创新教学模式的校企协同工程化育人机制,引导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关键环节,实现了工程素质高和实践能力强的创新人才培养。建成了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化学化工仪器分析中心和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3个河北省教学示范中心,校企融合创建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完善,相关大纲和指导书被众多高校学习和借鉴。
(3)师资水平大幅提升,教学资源持续更新
师资水平大幅提升,化工过程节能减排与资源利用教师团队获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化工原理教学团队、绿色化工教学团队被授予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化工原理教学团队被授予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持续更新,主编专业教材9部,建成国家一流课程2门、河北省/天津市一流课程6门、河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获批全国高等学校本科化工类专业优秀课程思政案例二等奖2项,多名教师入选天津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承担省部级、校级等教研教改项目78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91篇,“以循环圈教学模式推进工程型人才能力迭代升级的探索与实践”获第五届中国石油与化工教育教学优秀论文(本科)特等奖。
(4)人才质量显著提高,学生素质高度认可
秉承我校“工学并举”精神,构建的人才培养体系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500余人次/年,获奖100余人次/年;近5年共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8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项,获得各类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30余项;连续八年获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已成为冀津化工行业优质人才培养基地。用人单位如华药集团、开滦集团、旭阳化工等大型企业对我院毕业生均给出“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评价。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展现出扎实的理论功底、优异的专业素养、极强的创新能力和大化工意识。
单位审核: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