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案例学校情况
河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3年的北洋工艺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培养工业人才的高等学校之一,创办了全国最早的高校校办工厂。1929年改称河北省立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河北工业大学。学校1996年跻身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4年由河北省、天津市和教育部共建;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2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兴工报国”办学传统和“勤慎公忠”校训精神,形成了“工学并举”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了30余万名优秀毕业生。近年来,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5个学科领域在ESI全球排名前1%排名中稳步提升。2020年获评“全国文明校园”。
2.案例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2.1案例简介
本研究成果主动贯彻落实加强劳动教育的要求,自2020年4月启动,确立了“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培养目标,形成了“工学并举、思政引领、项目驱动”建设理念共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研究与探索”等项目获得河北省教改立项。2021年项目团队落实学校劳动教育具体要求,注重突出“工学并举”特色,突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引领浸润,搭建了“理论实践双螺旋迭代,六维递进”的课程体系框架;注重突出项目驱动,开展各类劳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充实完善课程体系。自2021年9月应用于新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继续充实完善教学资源与课程,形成一批优质成果:“工程训练”获批国家一流课程,受益学生约10万人;“工程创客训练”评为河北省创新创业示范课程,并推荐参评国家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在首届“全国教师工创教学能力大赛—劳动新形态赛项”获特等奖1项、“匠心与创新赛项”一等奖1项。劳动教育系列课程得到社会认可,学生劳动观念明显转变,创造性、创新性劳动能力明显提升,劳动品格不断锤炼,劳动素养全面提高。
2.2主要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
(1)如何建设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大学阶段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在本科有限的学时学分要求下,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应紧密联系学科专业,充分支撑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如何加强面向新时代,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生产劳动锻炼?新工科要求下的生产劳动应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四新)的运用,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
(3)如何开发本科阶段劳动教育教学资源?该资源能够紧扣时代脉搏,围绕创新创业,为各学科专业学生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
3.案例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3.1坚持目标导向,以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确定了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坚持工学并举,树立新理念;坚持学生为本,在有限学分要求下,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应用于新培养方案。
项目团队分析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开拓创新、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总要求结合对劳动教育目标要求,确立了“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发挥课程主战场作用,推进劳动教育改革。其中“懂劳动”是知识目标,主要涵盖了各学科专业的劳动知识、安全知识、法律知识;“会劳动”是能力目标,要掌握劳动工具、具备劳动技能并具备数字化劳动能力;“爱劳动”是素质目标,包含了劳动观念的转变,培养学生具备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良好的劳动习惯。
在以上培养目标下,团队结合本校传统和实际,进一步探讨确定了“工学并举、思政引领、项目驱动”的建设理念。其中“工学并举”是课程设计总原则,“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四类精神引领浸润是课程教学环节设计原则,“项目驱动”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
全校各专业教师支持帮助下,团队设计了“双螺旋迭代、六维递进”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图1)。开设了11门新课程,更新了6门课程,打造了162个项目,开展实习实训或创新创业项目,并不断拓展。这些课程与项目分为“劳动基础理论、劳动基本技能、体验式劳动、创造性劳动、现代化生产劳动、创新创业式劳动”六个维度,通过“劳动理论+劳动实践”双螺旋迭代式,贯彻四年培养,支撑培养目标达成。其中“劳动基础理论、劳动基本技能”列入了学校“军事、体育与劳动教育”必修模块;其他四个维度分布于通识选修、创新选修模块。这一课程体系得到专家认可,并应用于2021级培养方案。2021年9月实施以来,以实验实训中心教师为主体,全校各学科专业约 87 名教师参与的课程团队陆续开发建设了全部课程,并不断拓展各类项目。
图1 双螺旋迭代、六维递进的课程体系
3.2坚持新工科思维,注重课程与项目密切配合,合理衔接,推动学生完成从简单到复杂的物化劳动成果;坚持全真题、全流程、全实践,推动“四新”运用于工程实践;坚持跨专业、跨领域、跨平台,打造生产劳动新形态。
实践教学是劳动教育的短板,而生产劳动更是实践环节的短板。团队运用新工科建设思维,创新性构建了以知识点阵列呈现的工程训练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梳理、总结和设计216个知识点和90个综合训练项目。这些项目与新开设的课程密切配合,推动学生完成从锤头制作、到瓷器生产,再到智能制造数字孪生综合系统研制的物化劳动成果。在系列物化成果创造中,运用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入全真题(企业、市场)项目,通过全流程(需求-设计-装配-成果转化)操作,通过跨专业组织学生,跨领域教师协作,跨平台保障项目实施,通过劳模讲座,名师讲堂,大国工匠介绍等方式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以浸润方式融入到各项目,如图2。在一个个项目与课程的衔接与配合全实践中,锻炼学生从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职业经验,最终锻炼学生形成劳动品格,养成劳动习惯。
图2 生产劳动新形态示意图
3.3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形成与校内多学科融合,与企业深度协同的教学资源开发机制;坚持数字赋能,打造面向未来的劳动教育教学资源
以校劳动教育委员为组织保障,以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为核心,各学院各专业积极配合,为劳动实践活动提供设备、场地、经费、技术支持等,保障学生将创意性设计变为创造劳动成果。自2021年实验实训中心投入资金2270千万元,购置更新实训设备2312台套,集中、分散派出教师到行业领先企业和清华大学等高校培训,全面提升了劳动教育能力。
校企协同、多平台、多学科交叉,形成了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各专业选派教师共同开设《劳动通论》,传授劳动基本理论的同时,开发传统文化产品手工制作、校园文创产品的劳动体验、工程技术劳动实践体验、生活用品制作、艺术台灯创作等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获得劳动学习体验。各领域、各专业教师合作开设《工程创客训练》课程,通过我校“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作为校企合作的桥梁,面向企业技术需求,设计跨学科工程项目,企业为项目提供必要的劳动技术支持和指导,学生团队基于专业知识,进行工业产品研制的创造性劳动实践;形成初步成果后,由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对劳动成果进行创业指导,开展创新创业性劳动。该课程成功申报为河北省创新创业示范课,2024年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
面向数字化时代发展,项目组始终坚持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通过信息技术融合,开发建设了国内首门工程训练线上课程,并面向全国推广应用,2022年获得国家级一流课程认定。建设了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打造沉浸式劳动实践基地,开发劳动实践数字化资源,赋能数字化劳动能力培养。联合各一流学科,建设基于AR、VR、XR区块式共享实验室,构建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2024年获批三项教育部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
4.案例的创新点
4.1新理念
首倡“工学并举、思政引领、项目驱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理念。其中“工学并举”所蕴含的“兴工与报国”价值观为劳动教育提供价值导向,“办学与兴工”发展观促进校企协同建设教学资源,“理论与实践”方法论贯彻课程体系建设,为劳动教育提供方法指引。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引领下课程思政浸润劳动育人全过程,教师团队育人有特色。“项目驱动”为落实“四新”要求提供了改革思路,促进了劳动教育系列课程的建设。
4.2新体系
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双螺旋迭代、六维递进”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成为劳动育人的主战场。这一新课程体系以目标为导向,以学生学习为本,既有新开设课程,又有课程更新,形成了有机整体,具有综合育人价值。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劳动观念明显转变,劳动能力明显提升,劳动认同感明显增强,学生劳动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4.3新路径
探索了以“多方融合,协同推进”为特征的新路径,以融合解决资源问题,以融合解决学时问题。“跨专业”组学生团队,“跨领域”组教师团队,促进了劳动教育与学科专业相融合;工程项目与课程融合衔接,促进了劳动教育与工程教育融合;全真题、全流程完成创新创业项目,促进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相融合;造物中体会美,创造美,促进了劳动教育与美育教育相融合。新路径体现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5.改革成效及案例的推广应用效果
5.1学生劳动素养显著提高,工学并举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成果实施以来,全校本科生受益,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目标的达成,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不断提升,树立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有效促进了学生运用劳动知识、专业知识开展高阶性的劳动与创造性劳动的能力,以及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性的特殊劳动技艺专长,如图3所示。
图3 学生劳动素养显著提高
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种类不断增加,获奖人次和获奖等级不断攀升,学生创新型劳动实践热情高涨,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种类及获奖数量
每年1500余学生参加智能汽车竞赛、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100余项(国家级20项、省级一等奖45项)获省级以上竞赛奖励全省遥遥领先。参加过《工程创客训练》课程的同学,受到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青睐,保送、考研率达到80%,申报知识产权30项,部分学生创业取得初步成绩。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型劳动能力显著提高,科技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显著提高。
5.2形成具有广泛辐射作用的数字化劳动教学资源、实践教材
教学资源多样化,学习维度扩宽。以教师、学生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资源体系,以中国大学慕课为载体,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开发数字化教材、数字化资源、建设虚拟仿真资源,从而推进劳动教育,强化教师劳动育人职责,实现了劳动教育落实落细,促进了人人、时时、处处育人。
课程影响范围大,学生受益面广。1门课程入选河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社会实践课程,1门课程批获评国家一流本科线上课程,为兄弟院校工程系列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共享资源。国家一流本科线上课程开课以来选课人数共计 10万余人,学生来自上百所高校,其中包括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双一流”建设高校。
教材应用范围广,选用高校层次高。自主编写的3部教材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现代机械工程系列精品教材。教材用户分布于全国 10 多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合肥工业大学等20余所高校采用为本科生教材,认为该教材的建设有特色、有成果、有质量,累积销售 10万余册。依据出版社的反馈意见来看,该教材读者范围逐年增加,得到了师生的良好反映。
5.3教师团队建设成果丰硕,在国内展露工大教师风采
教师一人获评河北省教学名师,形成了名师引领的劳动教育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获评2021年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团队、2022年河北省优秀教师团队、2023年河北省创新创业优秀教师团队。教学团队积极开展课程建设,2023年工程训练课程获评国家一流本科线上课程。
教师积极参加劳动教学竞赛,竞技促提升、淬炼筑匠心。首届全国高校教师工程创客教学能力大赛—劳动新形态赛项获得特等奖1项、匠心与创新赛项一等奖1项;首届河北省高校教师工程创客教学能力大赛暨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工程创客教学能力大赛选拔赛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
教学团队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潜心教研促提升。申报河北省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10余项,校企协同项目3项,天津市劳动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劳动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项。由希雨劳模工作室获批为天津市劳模工作室建设项目。
5.4成果示范效应彰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领导专家高度肯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阶段性总结考察专家组、环境工程专业认证专家、工程管理专业评估专家、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专家、生物工程专业认证专家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证专家组等专家,来校考察时认为,工程训练劳动教育经验值得全省乃至全国学习借鉴;
兄弟院校广泛借鉴。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受到省内外院校高度关注,合肥工业大学、中北大学等20多家单位来中心考察,全方位学习学院劳动教育经验。
社会各界广泛认同。骨干教师应邀在天津市高校工程训练暨金工研究会2022年年会做交流讲学,对工程训练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式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实践育人”经验进行了汇报交流;受邀在第十二届国际现代工业培训会议做主题报告,受到与会专家一致好评;受邀在全国高校工程训练助推“四新”建设及劳动教育教学经验交流论坛上报告,与会教师反响热烈。《中国教育报》等10多家媒体报道了首届全国高校教师工程创客教学能力大赛的盛况。
课程思政平台展播。2022年5月,1门课程思政案例微课作品上线人民网“人民公开课”和新华网“新华思政”,并在平台上线展播。
承办竞赛辐射引领。承办了首届全国高校教师工程创客教学能力大赛、首届河北省高校教师工程创客教学能力大赛暨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工程创客教学能力大赛选拔赛,在高等院校劳动大赛领域发挥标杆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成果和经验被兄弟院校广泛借鉴,受邀在“工程创客教育虚拟教研室学术交流年会暨总结表彰大会”上作专题报告,发挥了标杆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了从业内到业外、校内到校外的成果扩散效应。
5.5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助力推动中小学劳动实践育人
劳动教育成果引起各界中小学关注,学校列入天津市和平区中小学科普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天津耀华中学红桥学校共同签署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书,共同申报中学生劳动通识实践项目,组织中学参与劳动实践项目。接待众多京津冀中小学生进行工程科普、劳动教育实践体验,将劳动实践与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结合,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沉浸式体验的特色劳动教育。
单位审核:马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