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改前沿

教改前沿

重视思政育人 强化科研培养 优化教学体系 推进产教融合

——经济管理学院教育教学优秀示范案例

1.案例学校情况

河北工业大学前身是创办于1903年的北洋工艺学堂,是中国最早培养工业人才的高等学府之一。学校先后入选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多个重要项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建设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立足京津冀,面向全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120年多来,学校始终秉承“兴工报国”办学传统和“勤慎公忠”校训精神,形成了“工学并举”的办学特色,注重工科的传承与创新,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学科建设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2.案例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秉承 “工学并举”办学特色,学院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牵引,凝聚树人师资、整合思政资源、构建育人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抓好队伍建设、建好教育场域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将更多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将优质科研资源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借助科学研究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深化教育体系综合改革,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优化师资队伍,提升人才培养效能。积极探索多种育人模式,基于高等教育与产业融合的战略需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促进教学资源与实际工作需求的对接。

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本案例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1)在思政育人方面,部分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深刻,难以真正融入教学全过程,影响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当前思政教育多以通识课堂、专题讲座和校园活动等形式进行,这些形式缺乏整体设计和系统性。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政教育的联系不够紧密,校园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学校自身的校园文化资源可能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2)在科研培养方面,学院在引导本科生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可能缺乏有效机制,学生难以获得相关指导和支持,进而导致其研究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价值受限。尽管学院已建立一定数量的科研平台,但面对日益增长的本科生科研需求,平台资源可能仍显不足,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科研需求。同时,部分科研平台也存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师生之间存在互动不足、合作不够紧密等问题,学生不能获得有效直接的指导,导致创新创业能力不足,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较少。

(3)在教育体系方面,虽然学院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但在某些学科领域或新兴技术领域,仍存在课程设置不够全面或更新不及时的问题,尤其缺少对大数据相关课程内容的优化。在部分课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科生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学院可能面临高水平教师数量不足或分布不均的问题。即使部分教师自身具备较强的能力,在授课和指导学生方面也存在经验不足或方法不当等问题。以往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可能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或科研成果数量等单一指标,评估指标和参与方不够全面,评估结果也未能及时、有效地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延缓了问题解决的进度。

(4)在产教融合方面,学院已经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在合作深度和广度上仍有待提升。部分校企合作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和技术创新。由于资金、场地等资源的限制,现有工程实践平台的建设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实践环节的真实性不足。学院缺乏完善的技术转化机制和平台,导致科研成果难以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影响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成果的应用价值。

3.案例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基于上述四个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本案例解决主要教学问题的路径举措如下:

(1)思政引领,课程驱动,数字赋能,实现浸润式教学创新

打造乐教爱生教师团队,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在江西干部学院开展以“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初心使命”为主题的党员教育实践活动,在校“课程思政资源库平台”定期开展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思政培训,培养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全力打造信仰坚定、理论扎实、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贯穿“课堂-社会-校园”场域,全面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构建贯穿教学、社会和校园文化的思政教育全场域体系,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活教师创新创造热情,锻造高品质教学团队,筑牢课堂教学场。深化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推进“创赛融合式”育人,占领社会实践场。充分发掘校园文化资源,营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拓展校园文化场。

(2)双向赋能,推动科研发展,带动毕业生人才培养

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科学研究上台阶、上水平。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加强有组织科研和集中攻关,构建大团队、发挥协作效应和团队精神,搭建国家级项目研讨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调研百县”系列活动,为区域发展献智献策。持续洞察政府、企业和高校等组织的现实需求,常年为多家企业联合举办中层管理者培训。

科研大发展推动科研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建设省级重点科研基地、高端培育智库、科研平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丰富科研数据库,形成了较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平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更新,促进教改项目建设,科研反哺教学。

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水平师资队伍支撑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为本科生配备专人老师做兼职辅导员,举办“学术沙龙”等精品项目。聘任知名企业高管人员为企业导师,聘请知名教授为兼职导师,开展实践讲座,丰富学生第二课堂。

(3)推进教育教学体系综合改革,增强人才培养效能

课程体系全面优化,提升教学效果,贴近学生需求。深入理解和把握当前科技前沿和管理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与调整。积极引入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开发经济与技术、管理与法律等交叉课程,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跨学科能力的培养。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参与度。加强互动式教学、推广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或模拟的案例,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推广团队协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项目管理能力。推广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

研磨教学技艺,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热情,展现教学风采。组织研讨会、工作坊,为同行分享提供交流平台。设立优秀教学成果奖、科研成果奖等奖项,表彰和奖励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举办教学成果展、科研成果展等活动,组织如基本功竞赛等各类教学竞赛,为教师提供展示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平台。

设置高效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确保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保证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建立院领导、督导、系主任、学生等多主体教学活动全面评估体系,鼓励学生、校友和企业积极参与,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反馈。

(4)打造校企合作新模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构建“协同教学-工程实践”双融合模式,促进双向育人效能。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课程,打造了多个领域的实验教学体系。与企业建立专业化实践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共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工程实践平台,将真实的工程项目纳入毕业设计,实现“真题真做”。

推进校企技术转化赋能,增强产业需求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完成学术成果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推动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与企业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和专利项目,助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通过校企共建、共享成果的模式,推动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4.案例的创新点

(1)坚持思政引领,课程驱动,数字赋能,实现浸润式教学创新。通过学院课程思政建设,1部教材入选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材,5门课程入选河北省/天津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个课程团队入选河北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5门课程入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个案例入选校级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0个资源入选校级课程思政优质资源。2名教师获河北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名教师获校课程思政优秀推广教师,建设并完成1项校课程思政“双百计划”项目。在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中,学院获河北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1人次,40余项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大赛奖励。

(2)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科研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近三年,我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批国家级项目25项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15项,与京津冀等企业签订服务项目近70项,到账经费达2000多万元。近三年科学研究成果揽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8项,获得河北省与天津市领导批示各一项。学院建立5个省级重点科研基地,1个天津市高端培育智库,1个大数据与智能决策研究平台,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全面优化课程体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学院教师获批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7项、省教学案例建设项目19项,案例入库数量排名全国第四。2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学改革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教学示范课程10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4项,国家及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

(4)构建“协同教学-工程实践”双融合模式,推进校企技术转化赋能。与近10家企业合作建立多样化实习基地,涵盖安信证券、招商基金、会计事务所以及中建六局等。与各界企业共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和专利项目20余项,助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推动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时,与企业签订近70项咨询项目。

5.改革成效及案例的推广应用效果

(1)在思政育人方面:①开展党员教育实践活动、教师思政培训,培养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②贯穿“课堂-社会-校园”场域,全面提升思政育人实效。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激活教师创新创造热情,锻造高品质教学团队;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深化社会实践活动,打造实践育人平台,积极推进“创赛融合式”育人。充分发掘校园文化资源,深化网络育人,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全面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在科研培养方面:①科研推动社会发展,支持石药集团实现了三大战略转型,助力新天绿色能源公司成功上市,为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制定了组织能力提升规划,为友元办公联盟股份有限公司搭建了数字化运营平台,为区域发展献智献策。②科研反哺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力助推教学内容的更新,促进了教学改革项目建设。③科研发展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更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毕业生在升学、职业发展等方面发展良好,用人单位总体满意率在90%以上。

(3)在教育体系方面:①深入理解和把握当前科技前沿和管理实践,加强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设置,为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②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③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丰富学习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和成绩,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学生学习数据。

(4)在产教融合方面:①通过精心设计的“协同教学-工程实践”双融合教育模式,不仅加强了学术与实践的互动,而且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②学通过校企之间的紧密协作,将学术研究成果与企业的技术需求有效对接,实现知识的创新与技术的转化,从而推动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

单位审核:刘广平